進口軟絲、墨魚 驗出甲醛
疑與保存不良有關
〔記者洪素卿/台北報導〕要買冷凍鮮軟絲或墨魚記得先聞一聞!
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最新一批海關攔查不合格食品名單,
包括來自菲律賓的冷凍軟絲,以及印尼的冷藏墨魚分別驗出10.8ppm以及15.5ppm甲醛殘留,
判斷可能與保存不良有關。專家呼籲,食用這類軟絲、墨魚等一定要選新鮮,
烹調時,不妨掀蓋,並啟動抽油煙機。
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資料,今年以來,包括來自日本、越南、菲律賓、中國以及
印尼等多國的冷凍軟絲、墨魚及章魚製品等多批相關水產品被檢出有甲醛殘留。
甲醛是可能致癌物,依法在食品中不得檢出,相關產品在運抵海關時,就被攔截。
水產專家指出,深海中的生物,會使用TMAO(Trimethylamine N-oxide)
來平衡體液與體外海水的滲透壓差,而TMAO會分解出甲醛。這類水產如果保存不當,
就會出現一些內源性甲醛。其濃度會因為魚種、海域,甚至新鮮度等而有差異,
以這次驗出的濃度看來,並非額外添加。
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指出,甲醛被認為與鼻咽癌、血液等腫瘤相關。
不過,過去經驗顯示,部分海產品檢出有甲醛,進一步以更先進的檢驗方法查驗後,
就會發現只是類似甲醛的物質。這種情況未來值得密切留意,避免錯殺。
不過,過去中國市場上確實也曾在蝦仁、烏賊、魷魚、海螺、扇貝等水產當中發現甲醛殘留,
疑似是額外添加以保鮮、漂白,江守山建議消費者除了盡量不要吃太白的食物,
購買前最好仔細聞聞看產品有沒有藥味,若有藥味就表示恐有福馬林殘留。
專家︰烹調時最好掀蓋
軟絲甲醛可溶於水中,清洗有助去除甲醛,可以流動自來水徹底清洗。
此外,烹煮產生的熱力有助去除甲醛,應徹底煮熟食物至中心溫度達攝氏七十五度或以上,
並掀蓋、打開抽油煙機。
本文選自自由電子報。